為什麼談到電子書,大家就覺得要有影音互動?

當我參加各種非電子書專業領域以外的聚會,談到電子書時,經常出現一種觀點:「電子書不就應該要加入影片、聲音,而且要讓人觸控操作互動式閱讀嗎?」這樣的聲音在數年之間,層出不窮。

而會做此發言的人,大多有些年紀了,會有這樣的看法,原因其來有自。

目前公認電子書的肇始是古騰堡計畫,但作為真正消費者產品送到大眾面前的,卻是在1990年代,由美國Voyager公司使用當時蘋果電腦上HyperCard技術打造成的Expanded Book。HyperCard是一套卡片樣貌的多媒體程式,你可以在固定的空間至內置放圖文以及多媒體內容。Voyager的創業者Bob Stein認為內容可以以「頁面」的方式呈現,那就可以稱為書。所以最早大家認識的電子書,就是那樣的樣貌。(也快有30年以上了。)


上面的影片是Voyager的早期作品「CD Companion -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」,當時找來Berkeley音樂學院的Robert Winter教授來對這首曲子做解說以及各種互動內容。這本電子書還是以1.44吋磁片販賣,需要配合外接光碟機和一張第九號交響曲光碟才能閱讀。

從現在的角度來看,就像一般常見的互動內容。但必須注意的是:當年連網頁的HTML、CSS、音樂的MP3格式,甚至Flash都還沒聲沒影,能做出這樣的作品是了不起的創舉。

後來隨著Windows 95上市,當時搭載光碟機的電腦越來越多,以及Macromedia Flash的誕生(Macromedia之後被Adobe併購,要是你知道這名字,也算骨灰級多媒體工作者了)。一時之間,以光碟販售的多媒體互動內容充斥市面,很多人認為那就是電子書。

但好景不常,很快地在網路普及之後,這種光碟格式的電子書就消失在市面上;或者跳水賣。Flash內容則是走到網路上繼續延命。

因為這樣的發展歷史,在許多老一輩的心中,電子書就是這樣的樣貌。而也因為有那樣的榮景,所以也覺得必須那麼做,才可以賺得到錢。

但從技術上來看,無論是Voyager的Expanded Book,還是互動光碟,都是建構在程式技術的基礎之上。而作業系統以及硬體更替速度極快,例如現在你要找一台有1.44磁碟機的電腦可不簡單,很多筆記型電腦根本沒有光碟機了。軟體支援也是,如果你想要看當時的Expanded Book,可能得找一台還能開機的老Mac,配合當時的光碟機來運行。

如果希望內容可以續存,就得花上不小的維持成本。像是在iPad推出時,當時在iOS 4、5上開發的電子書App,若想要在現在的iOS 10上面照常運作,就需要請開發者進行對應調整。未來還得持續進行,才能維持其壽命;也會因為這樣的調整,讓老機器無法運作。

這對出版業來說是無法想像的一件事。出一本紙書,印刷完成後就是那樣子,絕對不會因為任何狀況還需要更新改版,但程式不是。經過了快30年的重複實驗後,這狀況才真正成為電子書業界的共識(台灣除外)。

 

現在主流的EPUB 3格式其實也支援影音互動,只要是以最新HTML 5技術製作的內容,都能包進EPUB 3格式裡頭重現。但是問題在於製作這樣的內容所花的成本非常高,在網路速度與技術都走在這麼前端的狀況之下,做成書,還是網頁?或許是出版社需要好好想想的一件事。

當然,有許多內容適合以這種影音互動的方式呈現,例如童書、科普書、雜誌裡頭的廣告、各種DIY與技能教學等等。但在製作之前,得先想清楚要怎麼做才適當,這也需要編輯的用心與巧思。而實際上讀者會不會接受、買單,是另外一個問題。

日本在2012年推動EPUB 3格式作為電子書標準,讓市場起飛時,就先把這一部分的內容擱置。後來日本文部省做了一些研究實驗,以童書為例。在多數圖書館中安排了幾場繪本的親子讀書會,發現與想像不大一樣。

如果只是把原來的繪本數位化,在平板上顯示,親子之間會以讀紙書一樣的方式閱讀;如果加入自動朗讀、互動效果,小孩會自己拿去閱讀,反而缺少親子間的互動。

 

所以影音互動雖然看來摩登,但是對於讀者來說,其實絕非「必要」。就台灣的電子書現狀,最好還是穩定地在出版紙書之餘,同步提供電子書,最能有效讓市場成長。然後再慢慢挑戰電子書的表現性。

有沒有好的案例呢?有。去年《冰與火之歌》就在iBooks上獨家推出了強化版,內容編排就不會妨礙閱讀。但因為採用了Apple自己的「EPUB改」格式,所以也只能在Apple的裝置上閱讀就是了。


 

作者:董福興

※以上為作者個人見解。不代表本部落格立場。



台灣漫讀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可轉載
Copyright © BOOKWALKER TAIWAN CO.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