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子書為什麼經常會出現「獨家」?

電子書的讀者經常會遇到一件麻煩事:「當你想買某一本書時,常用的服務卻沒這本;但在另外一家電子書店卻有。」這時就得做出決定,看是要在另外一家註冊帳號購買,還是等待該書在常用的店裡上架。

往往註冊一堆服務,買了不少書,卻分散在不同的App裡,光是電子書相關的App在手機平板裡就有好幾個⋯⋯這種問題還不算少見。

為什麼會這樣?原因很多,但多少可以說是電子書的一種天性⋯⋯

讓我們回到電子書的初創時期,二十年前的1990年代末。當時的電腦系統還在使用Windows 95/98、Mac OS還沒有到X,隨身裝置Palm剛崛起,雖然電腦運算能力和現在任何一台裝置相比都天差地遠,但還是有很多人想要讓電子書成真。

f:id:bobbytung:20161216130225j:plain
這是當年的PALM,螢幕解析度可能比Apple Watch還低。

 

當時投身做電子書的公司都憑著熱情與想像投入,以自己的技術製作電子書、打造可以開啟書檔的程式。沒有任何可以依循的標準與技術,結果就是每一家的格式都是私有格式,A製作的書檔不能互通於B,反之亦然,所以變成自然而然的獨家。這是技術上的緣由。

而與出版的關係又是另外一層。當年MP3這種壓縮格式開始風行,讓音樂圈對於數位內容感到風聲鶴泣:因為只要一台有光碟機的電腦,就可以把音樂光碟轉換成MP3檔案,大家透過網路分享⋯⋯就是無法抑止的盜版風潮。(一直到2003年iTunes Music Store在美國開店才真正有合法有效的數位內容商店)所以出版界對於電子書也是拒之千里。架起壁壘來抗拒,往往要求電子書商支付一筆不小的預付款,因為這層壁壘,所以只有付得起錢的人能夠販賣,就變成獨家。這是生意上的緣由。

像這樣的狀況,不僅發生在那時的美國,後來也在日本、台灣等地上演。如果你想多了解一點這部分的背景,我推薦閱讀John Siracusa的《電子書的過去與未來》。

但這是電子書發整過程中的狀況,書的話則不應該如此。書作為一種媒介,就是應該廣為流傳、你在不同的書店裡都能買到相同的書,我們很少看到某本書只在特定的書店獨家銷售。電子書如果要變成「書」,就應該擺脫這樣的「天性」。

現在電子書全球普遍使用共通的開放格式EPUB 3.0,而出版社只要能提供書檔,就能在各個書店販賣,其實早就不應該有獨家這回事了。

對於讀者來說,往往在比較試用之後,會有偏好的電子書通路與閱讀程式。所以就算某本書的電子版只在某一家販賣,也不見得會因此吸引到更多讀者過去。對於出版社來說,要將利益最大化,就是提供使用共通格式的檔案,在所有通路上架販賣。這也是在2007年AmazonKindle重新推動電子書後,業界集體努力的方向。

 

嗯?你問角川的書怎麼只在BOOK☆WALKER賣嗎?其實從12月開始,BOOK☆WALKER就逐步地將台灣角川的書送上了iBooks store(51國),主要是AppleiBooks閱讀程式對於EPUB 3的支援相當好(當然在內頁插畫顯示上不及BOOK☆WALKER,也沒有點數折扣,或是贈品等等)。

f:id:bobbytung:20161216132130p:plain

但目前iBooks store在台灣還沒有開始服務,主要是過去Apple探訪時發現台灣能提供的EPUB 3檔案還不夠多、不夠好,我們也希望增加這些中文內容後,能讓Apple重新考慮是否要在台灣開啟服務。

之後也會逐步地將書送到支援EPUB 3格式的電子書店,像是Google Play Books等。(碎碎念:Google Play Books現在閱讀程式支援EPUB 3格式,但是沒有提供字體,所以在舊版Android上的表現不好。我已經連續好幾年和Google HQ的負責人反應了,沒有下文,也希望各位協助要求Google處理字型問題,畢竟連思源明體都要發表了⋯⋯)

至於Amazon,現在中文書如果要上架到Amazon,必須透過Amazon China,也得經過中國政府的內容審查後才能販賣⋯⋯所以在Amazon改變做法之前,應該不大會合作。畢竟大家也不想看到被刪改的內容吧?

www.appledaily.com.tw

 

作者:董福興

※以上為作者個人見解。不代表本部落格立場。

 



台灣漫讀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可轉載
Copyright © BOOKWALKER TAIWAN CO.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